首页 > 文章详情​​
裴文田:塑安全文化之魂 铸安全发展之基
来源: | 作者: 国家安监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主任 裴文田 | 发布时间: 2014-10-27 | 1518 次浏览 | 分享到:
——摘自《中国安全生产》2014年第五期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多年来,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事故总量、较大以上事故和四项相对指标均较大幅度下降。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实现安全发展任重而道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兴国之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同样,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构建安全保障型社会,也必须提高全民族的安全文化素质,培养具有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安全情感、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国外安全生产管理实践表明,安全生产要经历自然本能、法律强制、自我管理和团队文化四个阶段,立足我国国情,把安全生产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考虑,应实行“两手抓”,即一手抓法制强制,对那些安全基础差、安全管理水平低得企业通过强制监管,督促企业贯彻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并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标准和操作规范,落实到员工的现场操作中;另一手抓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用文化引领安全生产工作,最终实现团队文化管控。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的主体,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首要是抓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一、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安全文化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但是,由于对事故本质和规律认知的局限,到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人们才开始有意识地认识企业安全文化。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了核电站“安全文化”,认为核安全必须靠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安全素质和态度的总和来保证。随后,INSAG提出了“安全文化”,这一全新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则,并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由于我国工业起步晚,1994年核工业系统安全文化研讨会的召开,才首次在我国开始研讨和传播“安全文化”,并逐渐将核工业安全文化思想引入到航天航空等高科技技术领域,进而推广到传统产业领域,形成了一般意义的企业安全文化。可见,企业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科学和安全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是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发展和具体应用、实践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践,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与要素构成被普遍认同。企业安全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且被广泛认同和共享的安全理念、安全行为和安全环境的总称(见图1)。其核心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强调以人为本;其特征是被人们广泛认同和共享,具有显著地文化属性;其要素是安全理念、安全行为和安全环境。

     安全理念是核心。安全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包括安全愿景、理念和价值观。安全理念是系统的、有层次的,包括价值理念、管理理念、方法理念与行为理念等。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决定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的基础。

     安全行为是关键。安全行为是组织成员普遍、自觉接受的安全职责、安全行为规范、安全行为习惯、安全行为实践等有意识地行动与活动。安全行为受理念和制度双重影响,一方面,它是安全理念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安全理念,是在安全理念指导下行为准则、安全价值关系、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另一方面,理念形成又与制度执行有着密切联系,制度在一定程度内可以控制和规范行为,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换个角度讲,安全行为是在科学理念引导下,运用安全思维方式,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并使之形成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理念和制度的“外化于行”。

     安全环境是保障。安全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氛围(即硬环境和软环境),它是安全文化的根基和保障要素。硬环境的形成主要靠物质条件保障。软环境不仅需要依靠硬环境的支撑,还需要靠安全活动或安全宣传来实现,需要政府或企业系统的策划和有效机制来保障。通过信任、支持、归属感和尊重等基础要素的建设,培育团队整体的诚信和信心,营造舒适、轻松和谐的氛围,使人产生归属感、成就感,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的最终体现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人的安全素养是安全文化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安全素养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等基本素质,还包括情感、认知、道德、意志、安全观念、安全态度等深层的安全素养。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教育手段得到保证和提高,而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态度和认知等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组织或社会安全文化的高低程度。人的素养形成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因此安全文化建设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需要较长的、坚持不懈的建设过程。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实现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中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旨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文化基本要求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全面反映。大力培育安全文化,积极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注重用文化的力量汇集智慧、凝聚共识,达到用正确的安全发展理论武装人,用崇高的安全文化理念引领人,用先进的安全文化管控人,使安全第一、生命至上,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公众特别市企业从业人员的头脑中,落实到自觉实践的行动上,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内在体现。

     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的必然要求。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除了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仍处在事故多发期;正处在工业化中级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和能源企业过多,小矿小场(厂)遍地开花,安全保障能力较低;市场化程度低,法制不健全、信誉体系不完善,部分企业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条件,非法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监管和管理手段、方法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理念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人的生命价值观淡薄、人员素质低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在安全生产领域就是要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而若要达到根本好转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企业实现本质安全,即物本安全和人本安全。物的本质安全依靠先进的安全科学技术,推广自组织、自适应、自动控制与闭锁的装备和设施。人本安全不仅要解决人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这些基本素质,关键还要解决人的价值观、意识、观念、情感、态度、品德等人文素养问题,这必须靠文化的力量。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用安全理念统领人的思想,强化安全意识;创造安全文化环境,提升人的素养,培育正确的安全行为,实现用安全文化管控思想统领安全生产工作,达到物本安全与人本安全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是企业实现安全管理从法制强制向文化团队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安全文化对员工的安全行为具有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四个基本功能,通过这四个功能的相互作用,引导全体员工形成、接受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念,将个人安全目标引导到企业安全目标上来,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和文化场,从而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为实现安全目标而积极努力。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立足把零死亡、零伤害作为最高目标,把“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安全第一、生命至上”总理念下的先进、科学、适用的理念植入全体员工的思想中,突出人这个核心因素,用先进的风险管理作支撑,围绕危险源意识、评价及风险控制这条主线,遵循PDCA(Plan-Do-Check-Act)循环原则,注重全员参与,过程控制、持续改进,使安全文化各项功能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习惯,使安全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式的管理实现向自我管理、团队文化迈进。

三、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为安全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提出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五要素,确立了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要素中的首要地位,强调了安全文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性因素。2006年,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提出,要将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布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遵章守法的管理理念、安全操作的工作理念,提高各类企业及全社会的安全意识,提高群众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此后,《安全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都做了详细的部署。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栋梁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开展安全文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安全文化建设,培育发展安全文化产业。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统一部署,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得到了各类企业的积极响应,成为安全文化建设的航向标。

     完善标准体系,规范创建行为。2010年,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准则》为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出台了《全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评价标准》)。随着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2013年对此标准进行了修订,明确了企业安全文化创建的11个一级评价指标,并赋予其科学的内涵(见图2)。其中,安全理念侧重安全文化建设中意识观念的塑造,从安全理念、安全目标、安全愿景和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具体规范;安全制度、激励制度旨在企业建立完善的安全制度以及必要的标准规范,并辅以安全教育、安全行为、安全诚信、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5种外在手段,将管理制度和价值观转换为生产实际行为,形成行为习惯;通过安全绩效评估来审核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成果,定期加以改进;依靠安全环境和职业健康建立良好的物态环境、文化氛围,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良好运行平台。修改后的《评价标准》,方式上更加侧重安全理念文化的培育;方法上更加突出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环境文化对安全理念文化的作用;内容上更加重视与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诚信建设以及职业病防治等内容的结合;操作上更加注重安全文化建设的动态过程,有利于引导企业正确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创建活动有序,示范效果显著。近年来,全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纳入了安全生产工作总体布局,出台了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制定了相关鼓励政策,使创建工作由初期的自上而下推动,逐渐步入了自下而上培育,由低到高发展的健康轨道。截止到2013年底,全国有6000多家企业申报省级示范企业,759家企业申报全国示范企业。在已命名的235家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中,行业分布涵盖了煤矿、非煤矿山、化工、电力、冶金、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加工制造、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等十几个行业领域(见图3)。企业类型涉及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中央企业、地方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自命名以来,99%的企业没有发生过死亡或重伤安全生产事故,大部分企业实现了零伤害的目标。
    
    示范作用显现,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初步形成。通过重点培育和广泛宣传,示范企业对促进安全文化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涌出了一批行业特点突出、企业特色鲜明的安全文化模式。其中,非煤矿山行业的金川集团所构建“五阶段”安全文化管控集成模式,以12个先进安全理念为引领,12种安全文化建设原理为支撑,使各单位、车间、班组和每一个员工大都能认同并成为自觉行动,从而达到一种常态化管控状态。煤炭行业,山西晋煤集团成庄矿的“三化十法”,侧重从理念引导、行为养成和制度规范三个方面,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方式建立特色的安全文化模式。化工行业,大庆油田轻烃分馏分公司将“铁人精神”与国内外优秀的管理思维相融合,以人性化管理为理念、精细化管理为手段,构建了以“以人为本、精细管理、预防为主、全员参与”为内涵的企业安全文化。交通行业,北京地铁公司创新并实践了“人、机、环、管”和“治、控、救”矩阵式控制体系,形成了企业特有的安全管理文化,等等。这些企业的经验概括起来,都贯穿了理念融入、行为规范、环境保障的主线。可见,以理念、制度、行为、环境为要素的安全文化内涵得到普遍认可,并得以有效实施,具有我国自主创新,自主模式,自我特色安全文化体系基本形成。

四、注重安全文化建设,构筑安全发展之基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不是开展安全文化活动,而是立足我国国情,顺应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趋势,借鉴国外安全管理发展的经验,从当前安全管理先进水平的企业入手,从静态的安全达标、评比式的方法切入,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积小胜为大胜,从而促进企业真正认清安全文化的本质,循序渐进实现安全文化管控,逐步实现由低级向更高等级推进的过程。

 
    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着力于以人为本安全理念的企业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他强调,要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把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从根本上提高安全发展水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贯穿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执政理念,这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引导各类企业把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融入到企业的安全文化理念中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高于一切”“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福利”“安全生产是企业第一责任”“安全是最核心竞争力”等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理念体系。要强化宣传,让各类企业明晰安全道德是非观和价值判断力,增强员工对安全理念的情感认知和企业理念体系的思想认同。

     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加强安全文化理论体系和支撑体系建设。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应加强安全文化理论研究,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共同合力,疏理和借鉴国内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大理论成果,归纳各类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分类研究提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要注重吸取国外先进风险管理体系的精髓,将其引入安全文化建设中去,形成适合我国企业特点的安全文化建设基本理论,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示范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通过理念导入、机制创新、制度完善、条件改善、素质提升、环境优化,安全管理实现了向“自主管理”的转变,有效提升了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广大职工安全素质,促进了企业自觉落实安全主体责任。要以近年来实施的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标准为蓝本,按照我国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吸收标准化创建经验、风险管理体系原理、示范企业成功做法,在修改形成新的安全文化建设导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行业细化,逐步形成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煤矿、化工、电力等行业领域的安全文化创建标准,突出行业安全文化建设特色,适应不同行业具体要求,提高各类示范企业创建工作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强化对示范企业的监管。要严格执行《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管理办法》,抓好示范企业申报、评审、复审、年审、检查等各个环节,提高示范创建工作质量。组建由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监管队伍,严格日常监管;加强对专家队伍的培训和评估;进一步改进评审工作,实行专家轮换制度,采取现场咨询服务与资料评审工作分离,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可靠性;完善现场评审和检查制度,规范检查行为,采取不定期抽检、专家巡检等方式,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企业强化日常管理;引入退出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典型宣传是强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典型示范、辐射作用,积点成面,能够提高各类企业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同时进一步促进典型企业不断改进自身安全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要及时总结提炼典型经验,积极培育新的典型,增强示范企业典型经验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业、地域性宣传,充分发挥各类典型的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推动起步晚的行业(地区)打开工作局面,形成学典型、赶先进的浓厚气氛;要搭建企业间合作的信息平台,扩大企业间自主交流,充分发挥示范企业的引导作用,不断将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引向深入。